【導覽】大稻埕品茶逛街聽故事 (台北市茶商同業公會、新芳春茶行 & more)






▲ 各式早年茶葉包裝紙

▲ 包裝上的警告標語:冒此標者男娼女盜子孫不興

這周末去了一場導覽一場講座:
●  祭典、茶郊媽與城隍:王敏超(台北市茶商公會理事長)、吳孟寰(台北霞海城隍廟文宣)
●  城市中的女人-大稻埕性別與空間之旅:殷寶寧(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副教授)

就兩場交集處做個簡單的紀錄。

人人知道當年大稻埕靠著河運貿易興起成為繁榮之商業重鎮,
也許繁榮這形容詞太過表面抽象,
其實只要想像著商業地是塊磁鐵,財聚人聚,有市場有資本,
各行各業有了發展的舞臺,人受到"滋養"而出現生氣,
各項軟硬體自會形塑出自己的樣貌、文化娛樂應運而生。

所以這裡有慈聖宮、霞海城隍等香火鼎盛的廟宇;
所以有蔣渭水和台灣民報;
所以這裡當時的黃金行業(如茶葉出口)養成了許多大家族;
所以這裡有了藝文娛樂如各戲團及江山樓等酒家文化;
所以這裡有布市場以及高級成衣業(如西服訂做,戲服訂做)。

貧瘠的國家相較之下無法發展出太豐富多樣的文化,這就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

然後,大稻埕這裡也難得的給了當年的台灣女性,一個擁有家庭以外的選擇權的機會。

不論在東西方,女性都被期望待在私人領域(家庭),扮演好照顧者的角色。
然而都市的發展,以及日治時期的放足、推動教育權等政策,漸將女性引導出家庭;
"都市的匿名性",也讓離家的女性多了些自我。

大稻埕因為女性茶工的需求,以及提供女性工作者可兼顧家庭之工作模式,
在那個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年代,大稻埕這帶的男女比來到非常難得的1:1。

另一方面,大稻埕的藝妓,這些通常是出身於貧苦人家送養給他人的孩子,
卻在這裡找到了一定程度的經濟、社會、婚姻獨立權。

女性也參與這城市的發展變化,然而因為沉默低調,不留痕跡,
以至於現在要花更多力氣才能拼湊出一點原貌。

---

最後,一些導覽相關的紀錄就暫放如下了。

導覽的起點是已有近130年歷史的台北市茶商同業公會。
從清代、日治時期一直到現在,公會組織幾經更迭,然其同業合作的目的不變,
並仍延續著許多傳統,例如於每年9/22進行茶郊媽祖的祭祀活動。

祭祀媽祖的傳統來自於早年福建茶工帶來的信仰,
因不論在人力渡海來台或是貨物出口運輸上,都與海運息息相關,
故媽祖成為茶商信仰中心也是十分順理成章的事了。

公會設置一媽祖廳將媽祖神像供奉其中,
每年祭祀時公會會員皆會貢獻自己的茶葉,將之混和重新包裝成小份並予以分送,
象徵會內之向心,也象徵平安祝福。
 (關於台灣茶業歷史,推薦上公會網頁上下載它的"120周年特刊"來看,內有十分完整的介紹。)

之後的導覽行程會順勢帶到大稻埕一些點,
例如蔣渭水和大稻埕的淵源,
例如乾元行,終於拜會這經典的磨石子地板了:

例如,一些在地小故事:(商家為籌公益款自畫之木盒)

或是例如,很有特色的社區聚會場所:
(早年我覺得這樣的空間可有可無,現在我則覺得這樣的空間讓社區的活動可以有很多可能,故默默感到期待。)

以導覽路線和內容來說,其意圖涵蓋大稻埕歷史的廣度上和對特定專題的深度上,
我想主辦單位也算用心的了。

中間在霞海城隍廟停留稍長時間,對城隍廟的歷史進行解說;
最後一站則是今年九月底才修復完成並開放參觀的新芳春茶行。

我因為累了所以沒聽導覽,自己一人到處晃悠,只能貢獻些不完整的照片了。(連建築外觀都沒照orz)




▲ 讓我想起萬華林宅的紅磚ㄇ型後院



(天啊真的是拍得好隨便啊! 看來下次還是要再來一趟)

---

當然新芳春茶行此建築坪數夠大夠氣派,
但不知道是不是跟它先前租給別的商家做賣場,有拆掉隔間的關係,覺得它一樓真是寬闊得過分,
此外也覺得它給人感覺好新啊~
然後商品的部分我覺得也有擴充空間。

在新芳春茶行的加入下,大稻埕的導覽又多了一個選擇了。
每次來都覺得要做的事好多,許多心願未了但總又多帶些心願回去。

以下是不小心帶回來的心願:
●  林五湖本館 (閩南式街屋)




●  林柳新偶戲博物館 (其實對它背景那棟建築更感好奇)

以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