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馬來西亞】怡保市區散步 ─ 休羅街后巷壁畫街(Mural Art's Lane)


位於怡保新街場Jalan Sultan Iskandar大路後方有一條1、200公尺長的小巷,
巷弄兩壁畫滿各種主題的壁畫,人稱壁畫街(Mural Art's Lane、休羅街后巷)。
也許知名程度較立陶宛畫家Ernest Zacharevic在舊街場所作的那七幅畫稍遜一籌,
不過個人對此巷的壁畫更有興趣,故先行紀錄如下。

若從舊街場出發,沿著主要道路Jalan Sultan Iskandar往新街場的方向走,
跨越近打河(Kinta River)後沒多久,右前方即可見到一公車站(站名:Lean Yee Textile Trading Sdn. Bhd., Jalan Sultan Iskandar),
公車站後方就可見到通往壁畫街的其中一個入口。

▼ 壁畫街入口


壁畫街的畫作主要由怡保一位美術老師Eric Lai (賴偉權)主導所做。
最初Eric Lai向政府申請核准於壁畫街作畫時,政府採取不干涉不限制的態度,
只要創作人不會破壞環境,有和住戶協商好即可,
不過政府同時也不忘鼓勵創作人於民族團結和馬來西亞獨立歷史的主題上發揮,
真是很政府的取向XD

Eric Lai可能本來也有意配合,
不過壁畫街最終的創作還是圍繞在兒童遊戲、習俗傳統、家庭情感等主題上,
我想那是因為宏大高遠的理想、觀點、意識形態還不如日常切身之景物和普世情感更能引起更多共鳴,
藝術創作會往這個方向發展如同往低處匯集的水流一樣自然。

分幾個大主題紀錄如下:

[小朋友遊戲篇]

童年是絕大多數人共有的回憶,兒童遊戲圖能輕易勾起人們回想起人生最初無負擔的快樂。
吹泡泡、捉迷藏、跳繩、老鷹抓小雞,馬來西亞小朋友玩的遊戲和我們也沒差多少。

▼ 玩捉迷藏的小朋友。
▼隔著巷子,另一邊的牆上畫著另一群玩捉迷藏的小朋友相呼應。
(但是一群被小朋友盯著看還對自己比噓感覺有點毛XD)

▼ 主題:友情 (欸所以你們這群大哥哥是排擠小妹妹的意思嗎XD)

▼ 也有老鷹抓小雞,當鬼的小朋友服裝突出,他身穿的是馬來西亞原住民服飾。
(一開始不懂,想說為什麼要畫一個印地安人在這邊) (好無知XD)
▼ 小朋友跳繩圖,也是一個拍照熱點。
▼ 大!愛!這!幅! 這是我的第一名愛圖!!
巧妙運用牆生雜草創作出一幅小孩戲水圖,可愛異常。
但也要自首,不知何故我在壁畫巷時錯過這幅,我沒看到本尊,以下圖片來自網路XDDDD
但真的是之前在檳城買明信片時看到這幅畫就一見傾心了,錯過它覺得扼腕。

[傳統習俗/藝術篇]

傳統習俗和藝術也是紮根在人體內,足以形塑一人個性的重要元素。
自童年時期所接受到的各種新奇刺激是人一生永遠的亮點,
不管走了多遠,回頭來看仍像是遠方最亮的星一樣恆常閃亮。

▼ 馬來西亞傳統皮影戲及樂器演奏,旁邊坐著三個仰著臉看的小朋友。
(這是我的愛圖第二名)
(我有買這張壁畫的明信片,寄丟了好難過)

▼ 中秋節提燈籠。
中秋節也是馬來西亞大節之一,經過長久以來的自行演化,提燈籠成為中秋節習俗之一。
透光玻璃紙糊的魚形燈籠是一個通俗的燈籠圖樣,燈芯用的則是蠟燭,非常有古早味。
畫家在這裡畫了許多粉色的魚形(或雞、或龍等)燈籠,如夢似幻。

▼ 這幅我推敲很久,仍不確定這代表哪一種舞蹈,
只能憑著作者在旁邊寫的「化蝶」兩字,推測這只是一個梁祝的故事?

▼ 圖指的應是一種叫做Joget的馬來傳統舞蹈,
此舞舞步簡易,通常是雙人一組,是在各種節慶婚宴等場合常會看到的尋常舞蹈。

▼ 華人傳統舞獅 (Lion Dance)。
具體一點說是「醒獅採青」,青=生菜=生財。

▼ 賽龍舟。

▼ 馬來西亞大寶森節。
大寶森節為印度教的節日,主旨在於懺悔,
信徒認為具體的行動如剃頭、頂牛奶罐、赤足行走可贖罪,而摔椰殼據信可祈福。

btw, 壁畫預期壽命約莫五年,比較自己實際看到的和一年前別的部落客所拍的圖,
色塊剝落不說,色彩果然差好多啊!

[傳統行業篇]

這裡放了一些馬來西亞或怡保過去的傳統行業,
藉由著簡單的看圖說故事,我也對這些行業或這個地方的過去有了一點點粗淺的認識。

▼橡膠。
膠和錫,馬來西亞的兩大立國經濟支柱,直到1990年,大馬還是世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
採膠需要大量勞力,許多大馬人至今仍有孩童或少年時間打零工,
做採膠工人賺錢貼補家用/學費的記憶。

因橡膠汁液遇曬會凝固,故採膠的工作都是在清晨太陽未出來前摸黑完成。
畫中工人戴著頭燈,初升起的太陽拉著影子斜長,宣告一日的開始,他們辛勞工作的結尾。
三名年紀看起來介於孩童和少年間的採膠工人看似正要收工回家,神情愉快。

btw,在吉隆坡中央市場翻舊明信片時翻到這張明信片,
當初只覺得清晨薄霧未散光線矇矓的感覺很有意境,
現在才了解這是採膠工人慣常工作的時間,可一點也不詩意啊。
▼ 製陶業。
怡保陶土質量極好,過去手工製陶業十分興盛,
除了供應國內近八成所需外,也曾廣銷國外。
但據說因為生產陶器主要還是以供中下階層的陶器為主,工藝或技術性皆不高,
故三、四十年來已喪失大半優勢,留下來的業者只能力圖轉型。


[家庭篇]

▼ 因應母親節所作的母子親情畫。
畫家可把馬來人、印度裔人、華人等三種族都畫進來了。

▼ 雨中父接子下學篇。
我覺得創作人Eric Lai把爸爸畫得也太挺拔且襯衫也太透了,這大概是他內心的爸爸範本XD
話說回來現實生活中Eric Lai有個兒子,從小受到爸爸的薰陶,現在常被爸爸帶著一同作畫,
也許這幅父子畫就是邊想著和兒子的點滴邊畫成的。

▼ (有點不確定這幅主題,待確認)

---

怡保壁畫街源自一位(或幾位)美術人想要美化家園的單純念頭,
到現在五、六年的時光過去,漸漸成為類似個人使命這樣非如此不可的執念。

這些壁畫似乎也串起一些展覽和交流活動,包括不同型態的藝術創作,
例如先前當地有一個表演藝術團體PSPA,即是以此壁畫街畫作做為其音樂劇“Ipoh: Street, Sleek & Funky"的重要表演素材,
故這裡與其說是一個街頭創作集中區,更帶點小型藝術推廣基地的性質。

至今壁畫街的創作仍是靠私人經費贊助,
我自己猜想政府扮演的角色大概僅在於各方資源/團體的牽線或宣傳協助上,
並不算很主動介入或支援,
不過去年(2016)政府於此加裝了街燈,增進夜間照明和安全性,總歸是一個進展。

(還有,對於政府印製的壁畫觀光手冊上是以Eric Lai的作品為封面,
這點我覺得十分上道XD)

壁畫的壽命相較其它型態的藝術創作來得更短,
然而我覺得它的壽命長短和創作活力並非僅取決於它的創作者,
觀賞人的關注和反饋,更是能為壁畫(或各種型態的藝術創作)反向注入精神。
期許怡保的街頭壁畫可以繼續(不譁眾取寵地)保持活力。

最後同場加映,Eric Lai與其他幾位創作者在新邦令金的作品,
主題為雜貨店,我很喜歡這個主題。


---

Mural Art's Lane

GPS: N 04 35.613′ E 101 4.923′


更多怡保壁畫紀錄:
ERNEST ZACHAREVIC舊街場壁畫 請見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