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范毅舜


查找花東教會建築的資料時,看到了這本書《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作者范毅舜透過此書敘說上世紀50年代來到台灣東部落腳紮根的白冷會士的故事,同時也分享自己的信仰故事。

白冷會全名白冷外方傳教會,白冷為伯利恆之另一音譯,至於外方的意思,據說是入教後必須到外地傳教的教條,這也是這些會士一旦決定奉獻自己,即必須面對的宿命。

看書前收錄的<一封白冷會士的家書>,這是一位修士於1954年初抵台灣時寫給遠方母親的信,信中提到一路遙遠的船程(自拿波里上船後,穿過蘇彝士運河,陸續經過北非、印度孟買、雅加達、新加坡 、香港,經過一個多月的日夜兼程)、灼人的東部烈日(天氣很悶熱,熱得讓人受不了,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快被烤焦了)、嚴苛的會士生活(這裡沒有會院,我們住的地方相當簡陋,更別提伙食了,為了控制預算,我們的長上讓我們真的是吃不飽也喝不好),調皮地許著看似簡單平凡的願望(我難免想著:如果偶爾能享用一塊家鄉的巧克力,搭配一杯香醇的咖啡,該是多麼美妙的事!),然後話語一轉,忍不住透露出思念(親愛的媽媽,或許未來我們不是那麼容易見面了(對不起,想到這裡,我的眼睛又濕了起來)),也表達了自己的不安(我即將開始學習這裡的語言與文化了,請為我祈禱,我可是一點把握也沒有。)這樣一封吐露真實心聲的家書,讓人理解到,這些會士也許不像外人所想像的全無畏懼,他們也有凡人的情緒和欲望,他們也是個某位母親掛念在心的兒子,在他們踏上前往遠方異國的旅程,都是抱著與家人此生不復相見的覺悟,告別的話很可能是:「我們天堂再見了!」

總之光看這封家書,眼淚就這麼毫無防備地流下來,之後越讀這些會士的故事,更是眼淚鼻涕迸流,心裡像是被泥石流大肆沖刷過一樣的感到虛脫,還有一種被倒空的感覺。

這些生動而感動人心的故事,是作者長年累月與會士們往來,自然積累下來的結果。作者對於這些白冷會士的敬愛,透過這些故事,不言而喻。然而讀完此書,對於這位作者面對信仰時,語氣中所流露出來的謙抑謹慎感到印象深刻。談自己,他不避諱他在宗教路上曾遇到的徬徨與不確定;談白冷會士,這些大半輩子刻苦奉獻於異鄉的修道人,他不花贅言稱讚他們,只記錄他們的實際行為。作者寫他們的熱忱,也寫他們身為人的「可愛」。作者不造神,建築空中樓閣的傳教士形象是他最不願意去做的事情。並且,藉由書中他所寫的,一位證道牧師在主持一位會士的告別式中所說的話,我相信這也代表作者對這些白冷會士們最真心最實在的祝福─「我們無從得知死後生命的樣貌,但讓我們祈禱,天主會賞賜這位修士生前所相信的一切。」

多麼恰如其分的謹慎啊!

雖本書寫會士、寫信仰故事,但卻不給人傳教的感覺。此書沒有宗教文學慣常出現的歌功頌德的語調,甚至相反的,我覺得作者一直謹慎用句,就怕加多了些什麼。(如果作者是廚師,我想他一定是最堅持原味呈現的那種,並且是以粒計算調料的那種精細計較的程度。)而在這種情況下,非教徒如我在看這些故事時,便完全不覺得自己在看遙遠的、宗教為主題的故事,而是在看只要身為人都切身相關的故事─看一群擁有自己信念的人,如何穿過人生的不安與恐懼,踏實而平靜地來到終點。

所以我覺得書末段的這段對話,幾乎可以代表這本書全部了。我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整段摘錄如下:

"本書進入最後編輯階段時,我誠懇地邀請編輯群前來台東白冷會,體驗我筆下的人與事。當幾位美麗的小姐來到小馬天主堂,看到白冷會士的墳塋時,突然眼角泛出淚光。我問編輯小姐為什麼感動?她哽咽地回答:「是這幾位修道人的偉大情操。」"

"為消除尷尬,我大笑對她說:「這真是一個了無新意的感觸。」"

"當媒體為了取悅普羅大眾而無所不用其極,我們看到了一群群被人消費又消費別人的人,甚至連死亡都具有娛樂效果,整個人生猶如一場粗鄙又廉價的荒謬劇。我不免感慨,總編輯的這句老生常談豈不是讓人生而有目標、有希望、又有滋味,繼續生活下去的根本信念?"

"按著墳頭得十字架,我激動地對這幾位長眠於此的外邦人說:謝謝你,謝謝你讓我認識你,你給我的生命帶來了豐富的靈感,為我的信仰勾勒出豐富而美麗的藍圖,我不再追問你死後的生命和生命的意義?因為你以僅有的肉身為我標出了通往至福的心靈地圖。那帶著血淚又或許愚昧的生命軌跡,不再需要任何言語與文字的解釋了。"

---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作者: 范毅舜
出版社:積木
出版日期:2008/08/29
http://cubepress.com.tw/Mkt/NB-Homepage/VX0034/swiss.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