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 X 宜蘭】中興文創園區及其周邊


本次宜蘭遊,排了一天,從二結一路走到中興文創園區這邊。

中興紙廠,前身可追溯自1935年創立的「臺灣興業株式會社」,戰後經國民政府接管,轉為國營事業型態,並改名為「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產能一度達到東南亞最大。

現為文創園區,不定期舉辦一些小型展覽、市集、活動,另有一些手作教室。

靠園區角落的四號倉庫(青聚點),是今年才開放的地方。一樓有像是文邑二手書店等店面,二樓則是一個喝飲料休息的地方。這裡空間開闊,光線明亮,綠意透過窗戶穿透進來,十分怡人。看著這任君挑選的位置,每處看起來都好舒服,然而依照行程,我們已無法多做逗留,實在太扼腕了。覺得下次有來中興文創園區的話,必排個半小時一小時來這裡靜靜。






---


紙廠往四結的方向,有個不是很多人會留意的點。


現今的上四村福德路旁的紙廠殉職紀念碑,紀念的是1936年5月,附近二結紙廠發生設備爆炸,而造成十三名員工死亡及多名員工受傷的事件(「金瓜爆炸」事件)。於1938年建立的殉職紀念碑,側面刻著殉職員工的姓名及居住地。台籍罹難者自然多半是來自附近的員工,例如宜蘭市宜蘭街,或是羅東郡五結庄...等,而日籍罹難者則有來自東京市足立區、熊本、福島、北海道等各地。從日籍員工列在上,台籍員工在下,或是當時的撫恤金金額差異(日籍員工700元,台籍員工400元),都可看出當時台日籍員工的地位差距現象(不意外,也是人之常情)。


一直到這麼多年過去,依然有不知是紙廠員工還是當地人,會在每年農曆7月前往祭拜。我們去的時候剛好是農曆7月底,確實也在碑前看到了尚未枯萎的祭祀鮮花。


也許這裡始終有著肉眼看不到的凝聚力在。


紙廠的大型事故,除了1936年的紙廠爆炸,在1945年終戰前,紙廠也曾遭遇美軍空襲,並造成11人死亡。在當時人力吃緊的情況下,不乏女工與童工在內工作(相信不管台灣各地的產線在戰時都是這樣)。然而,不論是否有被攻擊危險、是否遭受攻擊、是否有傷亡,在各種戰需物資缺稀的情況下,只要產線還能運作,工廠並不因此停下趕工腳步。2016年,有紙廠退休老員工向宜蘭縣政府陳情,希望也能仿照金瓜爆炸事件,也為空襲而殉職的同事建立一座紀念碑,不知後續如何。

題外話是,看壯圍出身的作者吳敏顯寫的《我的平原》一書,1944年出生的吳敏顯,也算是有經歷過二戰被空襲的時代。雖壯圍一帶非都市,也無工廠等具有戰略價值的攻擊標的,但由於不排除戰機回程為了降低重量而隨意投擲炸彈的可能,所以空襲對他們來說,依然是令人恐懼的事。又在一片平原和遙遠散落的民房中,沒太多能夠遮蔽的掩體,所以在竹林中躲空襲的回憶和恐懼,也從那一輩的長輩記憶中,印刻到了當時尚屬幼兒的作者身上。






---


穿過天橋,來到中里站的島式月台上。


紙廠後方的中里車站,1936年啟用,原本設站目的是為了紙廠運送物資之用。

由於本來就不是以載人為主要目的,又隨著紙廠規模持續下降直至關廠,中里車站在1991年降為招呼站,僅區間車停靠,無站務人員,自行刷卡進站。


根據2020年的台鐵各站進出人數的統計數據,宜蘭中里站、屏東枋山站、花蓮大富站為全台日平均進出站人次最少的車站,而中里站更是以日均進出站3人次的紀錄名列全台最荒涼車站。

隔著鐵道眺望中興紙廠,確實像是在看另一個世界。


這邊不得不再提到《我的平原》一書,此書給予了我這次旅程許多對照。作者好奇,一般車站站名多以週邊地名為主,然而中里車站附近並無類似中里的地名,所以中里這個站名到底有什麼含義? 作者的記者本能發作,求問身邊人。有朋友找了1936年8月14日的《台灣日日新報》,始知,原來中里車站取名緣由是當時的紙廠投資人也是造紙專家大川平三郎於日本的出生地。

算是一個只要留心,便能發現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小細節,反映著過往歷史背景的例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