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望了兩三年,今年終於一個衝動下報名了鶯歌陶博館舉辦的年度醃脆梅活動,
也許這是因為春天這季節讓人覺得腳癢心癢,總想出去走走找點樂子的關係。
自2002年起,每年三月陶博館就會與南投水里當地農場合作辦醃梅活動,
醃梅活動長達一個半月,分許多梯次,假日每日4場,非假日每日3場,
近年報名人數連年創新高,報名總人數上看5000人,
可知此活動不僅常青,還很有成長空間。
▼ 參加周六某場醃梅活動。假日基本上都是滿場,估計每場最多可容納80人,不開放多人做一甕。
▼ 南投槑休閒農場 (槑讀音ㄇㄟˊ) 的盧伯伯教大家醃梅。
(盧伯伯長相可親,也會主動抓鏡頭)
座位順序和報名順序無關,而和現場報到順序有關,
越早報到,位置就越靠近講台,不過這些都無關緊要,
因為醃梅子的步驟很簡單,用耳朵聽就可以了。
進入醃梅子投步驟如下:
1. 灑上大把粗鹽 (粗鹽和梅子採1比10的比例)
2.殺青
將青梅和鹽攪和推揉,搓到青梅表皮出水為止。
此過程以10分鐘為佳,最長不超過15分鐘。
▼ 各種桌上游泳
▼ 圖左:殺青前;圖右:殺青後表皮濕潤,粗鹽均勻包裹其上
4. 裝甕,將拍裂的梅子放入陶博館提供的甕中
5.將剩餘粗鹽舖上,蓋上帶有密封軟墊的上蓋
活動時間一個小時,就做到泡粗鹽此階段而已,
報甕回家後,則需再靜置8小時以上,醃漬時間越長越好。
這段時間可不定時搖晃甕身,讓上下皆有浸泡到鹽液,並且忌高溫、曬到太陽。
整個程序可長達2-3天,再心急也只能耐心等待。
(本來聽到醃梅後面還有那麼多步驟,我還悲觀地想著那幾甕梅子會不會因為沒人理它而毀了(因為我覺得我們家的人都很懶),
沒想到老爺和姊夫回家後都自動動作完成後續程序,令人嘉許。)
---
醃梅連甕,整個報名費是$660/人,(早鳥則是$599/人)
雖說帶往年的甕「回娘家」可打折,但總的來說還是不算便宜。
(姑姑補刀:我之前在花博玩醃梅,才收50元耶)
然而報名費用雖連年漲,報名人數也依然連年漲,
可知這種年度限定甕的做法,有效抓住了人的心。
人人心中對這活動有不同的估價,
會來參加的自然是覺得600元買甕以及一小時的遊戲時間,是十分物超所值的了。
每年的陶甕都會有個亮點,
今年的陶甕名為《梅梗》,因其把手為梅樹梗所製,標榜每枝都是獨一無二的。
只是這種把陶、金屬與木柄以膠黏成的上蓋,會對其牢固性有些抱疑。
▼ 2017年年度限定陶甕《梅梗》
2016陶甕《舞動陶》,由陶博館館長陳春蘭設計,外形發想自歐洲貴婦穿的蓬蓬裙。
自2016年起,甕蓋都會加上矽膠密封墊的設計,讓陶甕實用性大增。
(不知密封墊密封效果如何,官網示意圖是拿來裝咖啡豆的)
2015陶甕《松、竹、梅(歲寒三友)》,為陶藝家侯春廷奪得首獎之設計,
梅甕的甕身以「松」樹幹為形,彎曲的「竹」製提把,甕蓋鈕則是一顆小巧的青梅,
有珍珠白及青瓷釉色二色。
隨便找了過去幾年的陶甕圖來看,我覺得2013年的最好看,(但找不到官網圖所以就不貼了)
相較之下今年的甕就是走一個老實規矩的路線XD
當然也不能說甕是活動成功的唯一因素,
醃梅本質就是一個簡單而老少咸宜的活動;
而除了年度限定陶甕外,陶博館也會視情況設計不同的年度限定活動,
例如2015年出雙色甕,所以有辦雙(多)胞胎醃梅特別場,
2014年還有辦醃梅聯誼的活動 (我覺得這個idea很好!!)
可以感覺到陶博館真的很用心在設計行銷活動。
此外陶博藝術園區環境好,有許多適合小朋友的設施,加以老街等周邊景點,
讓陶博館的醃梅活動成為一個非常適合家庭出遊的套裝行程。
▼ 大肚孕婦和四歲小侄一起搓梅子
最近也是2017鶯歌文化季"收藏尖山埔系列活動"的活動期間(3-5月),
週末下午有多場導覽,講解尖山埔老街的歷史(導覽路線:新旺集瓷-新益源-秀昌商店-貞楨陶藝-天利生活陶瓷-大展陶瓷-萬善堂-福興宮-牛車巷+大謙陶瓷-天利隧道窯),免費。此外,愛好戶外活動的,來鶯歌有多條登山步道可走,
騎腳踏車也是個不錯的選項,河濱自行車道風景不錯,可一路通往大溪。
鶯歌到大溪或三峽都很近,串連著附近的區域一起玩也是個選擇。
今年的三峽梅樹月為3/11-4/23,各展點有不同主題的展覽,還有梅樹月限定戳章喔!
留言
張貼留言